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浴血沙场,巨大牺牲令人震撼
卢沟桥事变后,川军纷纷请缨杀敌。
川军将士代表在会上宣誓:“出川抗战,失土不复,誓不返川。”表达了川军将士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
川军第四十一、第四十五、第四十七军合编成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
川军武器简陋,第四十一军没有骑兵和炮兵,除了步兵团各有一个迫击炮连外,全军没有一门野炮和山炮,一个旅也只有八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且无论轻重机枪和步枪都是四川士造的,因为步枪没有刺刀,每个士兵另外配发一把大刀。中国军界几乎都知道,川军是一身单衣两支枪,其中的一支是烟枪一吃鸦片在川军中很普遍。川军出川时,除个别部队乘坐闷罐列车外,绝大部分官兵是步行。他们沿着川陕道路行走上千余公里,翻山越岭走了五十多天才到山西。
到达山西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川军不但没有棉衣,脚上依旧穿着草鞋,人人冻得直打哆嗦。
当他们接到前往娘子关的命令时,各级指挥官连一张地图都没有,敌从何来?番号是什么?兵力有多少?有没有配合作战的部队都不清楚。
川军第一二二师师长提出:受命不辱,临难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由于武器装备相差太过悬殊,加之国民党对川军抗战的指挥不力,当师长王铭章到达前线时,第一二二师已经被打烂了;军长孙震到达前方时,第四十一军已经打得不成形了,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到达太原时,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兵力只剩下半数了。
俗话说“无川不成军”,这句话体现出了川军的勇猛,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川军派出了350万兵力,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兵源。
就是这样勇猛善战的川军,在最初内战的时候,出了名的打不了仗,连蒋介石都嫌弃得不行。川军将士们在抗战期间足迹遍布13个省市,参与28次大大小会战,牺牲伤亡共65万余人,川军的牺牲数量是全国军队的顶峰,用鲜血染就的丰碑,震撼人心。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时期重要的防御战,在这场战役中,川军122师奉命坚守滕县,士兵们心里都是憋着一口气,想要为川军洗刷坏名声。穿着草鞋短裤,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于心不忍,送上很多棉衣和补给,这让川军战士们非常感动,誓要保卫好这片土地和老百姓们。
但韩复渠不战而退,日军轻而易举的跨越黄河,直奔122师驻守的滕县而来,孤立无援的川军士兵们扛住了日军的飞机大炮,还击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弹尽粮绝的川军最终也无法和火力强大的敌人对抗,死守了十余天的川军已经精疲力尽,而滕县这座硝烟弥漫的小县城似乎已经成了日军的囊中之物。在川军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日军一拥而上,想要活捉师长王铭章,已经精疲力竭、多处重伤的王铭章大喊“抗战到底”,随后举枪自杀,周围川军士兵也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川军一个师全数阵亡,没有一个士兵甘愿当俘虏,都是战至最后一刻。壮烈的滕县保卫战,牵制了日军南下的时间,让汤恩伯、孙连仲的部队能够及时赶到台儿庄,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川军从来是打内战就消极怠工,输多赢少,抗击外来入侵不怕强敌。
在1937年的南京国防会议上,刘湘拍着胸脯保证道:“四川可出兵30万抗日,若以两年为期,可筹兵员500万、供给粮食一千万担。”
川人从未负国,血战台儿庄、冻死长清湖、飞奔达旺、拼命谅山,没有一寸土地被日本人占领的四川,参与抗战的军人数量却是全国第一,每五个抗日军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大,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