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经济“繁荣”背后:不是民生福祉,而是战争附庸
伪满洲国后期,工业规模亚洲第一,金融和商业高度发达。有一部分人就认为,那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肯定也提高不少,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和荒谬的,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日本侵略罪行的美化。那么当时的伪满洲国在日本关东军的占领下是怎样的存在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伪满洲国的建立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一直妄图对外扩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为实现长期殖民统治,决定建立傀儡政权。日本关东军积极策划,拉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等亲日势力。
1931年9月19日,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和建川美次共同谋划,关东军曾主张吞并东三省,建川则主张树立以宣统皇帝为盟主的政权。9月22日,土肥原提议建立以日本人为盟主的五族共和国,板垣坚持将全满作为日本领土统辖占领。关东军最后拟出《解决满蒙问题方案》,提出建立由日本支持、以宣统帝为元首的新政权。
1932年2月16日,在关东军操纵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奸首脑在沈阳召开“建国会议”,决定成立新“国家”。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前吉长道尹公署内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受“执政印”和“国玺”,并宣读《执政宣言》,伪满洲国正式建立,国旗为红蓝白黑黄五色旗,年号为“大同”,定都“新京”。
伪满洲国的经济发展
1.重工业:在日本的扶持下,本溪和鞍山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辽阳发展化学工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成为国策会社,提出“产业五年计划”,以发展飞机、汽车、钢铁能源等军需工业为重心。鞍山钢铁厂被日本垄断,1935年生铁产量47万吨、钢坯钢材30余万吨,超80%运往日本,1937-1945年共产铁781万余吨,钢325万余吨。到1945年,伪满洲国形成了冶金、矿业、飞机、装备制造、能源等健全的工业体系,工业规模超过了日本本土,在全亚洲排名第一。
2.交通运输: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10000公里,有1934年日本制造的时速130公里的SL7流线型客运机车。1943年伪满洲国公路总里程6万多公里,1932年航空线总里程1.5万公里,1938年长春有两条地铁、7条轻轨以及环城高速。
3.能源化工:日本在侵占东北后发展炼油厂,1935年伪满洲国粗油产量近15万吨。满铁中央试验所在煤炭液化方面取得成果,1939年煤炭一次加氢液化油试产成功,1941年生产出汽车和飞机燃料。
4.农业方面:伪满洲国粮食年产量曾达2000万吨左右,牛300万头,羊3000万头,猪4000万头。但实行粮食配给制,百姓能吃到的粮食很少,还要优先供应日本。1944年每公顷粮食产量为1148斤,低于1930年的1409斤。
5.金融与商业:伪满政府利用金融进行强制兑换,收集大量金银,1935年末,满洲中央银行储备了700万两白银和1600万两黄金。1932年有34家外国金融企业在伪满洲国设立分支机构。
伪满洲国“经济繁荣”的背后
伪满洲国所谓的“经济发达”是建立在对中国东北人民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剥削基础之上的,其本质是日本为了满足自身战争需求而打造的战争经济体系,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是沉重灾难,而非生活水平的提高。
1.经济的畸形与掠夺本质:日本在伪满洲国发展工业,目的是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将大量的钢铁、煤炭等战略物资运往日本,支持其侵略战争,并非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东北的农业也被纳入日本的战争经济体系,粮食等农产品被强制征收,百姓食不果腹。
2.人民的悲惨境遇:广大中国百姓在伪满洲国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政治上毫无权利,被严密监视和统治。经济上,土地被夺,成为日本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在恶劣的条件下从事高强度劳动,工资极低,还要承受沉重的苛捐杂税。生活物资实行配给制,基本生活需求难以保障,处于饥饿和贫困之中。
3.文化与精神的压迫:日本推行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试图消除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结语
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任何美化和歪曲这段历史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也是对历史真相和人类良知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