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砥柱——二战德军三号坦克盘点(一)
1935年,德军要求研制一种15吨级别的坦克,根据设计要求,MAN、亨舍尔、戴姆勒奔驰、克虏伯、莱茵金属都给出设计方案,经样车比对,最终德军采用戴姆勒奔驰的37毫米火炮版坦克方案。
虽然古德里安等装甲指挥官要求使用较大口径火炮,德军兵器局曾考虑50毫米火炮方案,但受制于产能和后勤,最终选择37毫米火炮方案,但增加炮塔面积,为后期改装大口径火炮预留空间。
经过A—D型的探索,最终发展出使用短身管火炮的E—H型,使用长身管火炮的J—M型。
三号D型
D型是三号坦克最后一款试验型,在前期ABC三种试验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三号坦克基本成型,走向量产。
三号D型
参数:
成员:5人
车重:16吨
车长:5.92米
车宽:2.82米
车高:2.42米
发动机:迈巴赫HL108TR水冷
传动装置:6前进档位、1后退档位
最大速度:40km/h
行程:165km
无线电:FuG5
武器:KwK 46.5倍口径37mm坦克炮1门、MG34机枪3挺
炮塔旋转范围:360度
俯仰范围:-10—+20
装甲:
炮塔前15mm/15度、两侧15mm/25度、后15mm/0度、顶10mm/83度、
车体前15mm/10度、两侧15mm/0度、后15mm/10度、顶10mm/75—90度、底5mm/90度
炮盾:15mm/弧形
三号E型
三号E型
E型是三号坦克第一种量产型,其基本设计为以后各种型号的坦克所继承,且其使用的扭杆式悬挂系统在以后也被广泛应用。
为提高坦克机动性,E型安装了迈巴赫最新的V型12缸水冷发动机—HL120TR型。
全车减少焊接,全面使用铸造工艺。
由于在进攻法国的战役中暴露出37毫米火炮的不足,E型后续基本都换装了50毫米火炮。
参数:
成员:5人
车重:19.5吨
车长:5.38米
车宽:2.91米
车高:2.44米
发动机:迈巴赫HL120TR水冷
传动装置:10前进档位、4后退档位
最大速度:40km/h
行程:165km
无线电:FuG5
武器:KwK 46.5倍口径37mm坦克炮(后期换装42倍口径50mm坦克炮)1门、MG34机枪3挺
炮塔旋转范围:360度
俯仰范围:-10—+20
瞄具:TZF5a
装甲:
炮塔前30mm/15度、两侧30mm/25度、后30mm/0度、顶12mm/83—90度、
车体前30mm/9度、两侧30mm/0度、后21mm/10度、顶17mm/77—90度、底16mm/90度
炮盾:30mm/弧形
三号F型
三号F型
与E型相比,F型主要改进了发动机的点火系统,经过改进的发动机型号为HL120TRM,车体前部增加了一个冷却刹车装置的通气孔,取消了炮塔上的老式潜望镜。
三号G型
三号G型
G型把以前的内装式炮盾改为37mm外置炮盾,减少1挺机枪,还有一些加装冷却风扇以适应在北非的作战环境。
三号H型
三号H型
H型安装了50mm火炮,所以对炮塔进行了改进,并且增加了30mm的附加装甲。
三号J型
三号J型
J型是三号坦克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最初订购900辆,后来追加到2700辆。
装备42倍口径50mm炮的J型最先装备第2、5装甲师和1个独立装甲团,在1941年9月投入东线,主要用来补充德军在北非和苏联的损失,到1942年6月,共补充了500辆。
长身管火炮的J型在1942年初装备德军第3、16、29、60摩托化步兵师和党卫军“维京”师。长身管的J型在北非对盟军格兰特和瓦伦丁坦克造成了很大杀伤,但在东线,面对苏军T34和KV1,火力和装甲均显得不足。
J型长身管(60倍口径)
三号L型
三号L型
L型主要将装甲厚度增加到30-57mm,驾驶室正面增加了20mm的附加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