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罗荣桓提议7人授大将,结果却一个都没选上
1955年全军授衔,罗荣桓提议7人授大将,结果却一个都没选上
自古以来,封衔进爵就是军人的终极梦想。1955年,我国隆重举行授衔仪式,以表彰在革命和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杰出将领。

仪式前,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建议名单,力荐7位同志授予开国大将军衔。然而令人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七位半生追随革命的元勋,最后一个都没有评上,甚至连开国上将的军衔都没获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到底是哪七个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与军衔失之交臂的呢?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滕代远,这位老前辈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分子,更是我军中少有的双料型人才。在二十出头的花季年华,他就投身革命,成为了那个时代极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师范大学就读期间,他一头扎进革命洪流,不久后便在多次运动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1927年著名的平江起义。当时还不到30岁的他已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和朱德、陈毅等人并肩战斗,一举击败国民党军队,解放了湘东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奠定基础。
说到资历,滕代远的革命经历比很多元帅都要久,他入党比彭德怀都要早,是早期平江革命的核心人物。1934年,当井冈山根据地遭到围剿时,滕代远又一次挺身而出。他紧随彭德怀和朱德,率领军队突破重围,将陷入困境的毛主席救出。这场营救行动极其艰险,滕代远还因此负了重伤。

平江起义后,滕代远担任了新组建的红五军的党代表,与彭德怀并肩战斗。可以说,他为红军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完全配得上上将乃至大将的军衔。然而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大家却没有在名单上看到这位老前辈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滕代远没有入选的原因是他早已离开军队,担任新中国的铁道部部长。根据当时的评选规则,离开军队系统转行从政的干部,就不再符合评定军衔的标准。这便是滕代远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的因由。
与滕代远类似,谭震林老前辈也是我军的重要奠基人。早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成立之初, 谭震林就已在其中担任要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他又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斗争第一线,出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又在第三野战军治军有方,堪称华东战区的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陈毅、粟裕。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授予谭震林大将军衔都是实至名归的事。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就像滕代远一样,谭震林也在1955年的大会上落选。因为在几年前,他就已经离开军队,加入政界,出任新中国中央副秘书长一职。只因改换门庭,这两位老前辈才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不过他们后来又从其他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大半生精力,依然值得人们敬仰。
李先念老前辈也是我国加入革命事业最早的一批人士。早在1926年,他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农民运动,后又在家乡发动群众,创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到了1928年,李先念带领起义军胜利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

可以说,红军的诞生与壮大,与李先念密不可分。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李先念积极迎敌,屡次率部突破重围,为红军打开生路。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的名号已经远洋四海,他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屡建奇功。还多次成功收编敌后战区的零散民兵武装,为八路军抗日部队注入新鲜血液。
然而1955年,当罗荣桓力荐李先念评选开国大将之位时,却被中央高层制止了。原因很简单,李先念如今早已脱离军队系统,在中央身居要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不再适合授衔。虽未能偿及夙愿,但李先念在此之后也在新中国经济战线上继续奋斗,他的功劳更足以载入史册。

张鼎丞老前辈,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他深受鼓舞,在家乡福建闽西地区秘密组建了一支名叫“铁血团”的武装力量。
这支小股武装日渐壮大,终于发展成立了“红军营”,由张鼎丞亲自担任营长。可以说,张老的这支红军营开创了福建地区人民武装的先河,也带动了众多当地人民投身革命事业。
在张鼎丞的推动下,闽西地区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他还亲赴溪南地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主持过多次土地革命和分配工作,对闽西红色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解放战争后期,张鼎丞却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身份告别军旅,转而投入政界发展。按照标准也就无缘军衔荣誉了。

与张鼎丞并称“闽西三杰”的,还有上面提到的谭震林,以及新四军的创建者之一邓子恢。解放战争时期,邓子恢在罗荣桓领导的第四野战军军部中担任第二政委,可见其在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后来他也因为转行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与评选大将的机会失之交臂。
除了这些人之外,西北野战军的王世泰也是开国元勋。这位陕北老红军,解放战争时在西北野战军中历任要职,对大西北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本该与其他老前辈一道接受授衔,其功劳最次也能评个上将。
然而就在授衔仪式来临前夕,王世泰却在组织的安排下,出任了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不再属于军人序列。

最后一个要说的便是薄一波,他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效命、建树卓著的光辉历史,是罗荣桓推荐他的主要依据,当年靠着正是薄一波领导建立的山西新军,八路军才又平添了6万之众的抗日主力,对敌军形成了有力的打击。
不仅如此, 薄一波还通过改组“牺盟会”,大量培养抗日骨干精锐,深入本地群众百姓之中,最终发展了近89万人参与其中,这功绩斐然的革命历程,足以让薄一波在众多功勋卓著的将领中脱颖而出。
然而,就像其他老前辈在国家需要之时,选择告别军旅、转入政界一样, 薄一波也在建国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自然也就无缘大将军衔了。
无论如何,军衔的授予是有规定的,失去了授衔仪式上的风光加身,也并不代表着这些人的功绩和精神,就永远不会被国家和人民所铭记,而对于他们这些老前辈而言,军衔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只要能继续为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