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孤独症”,要想改变其实很简单!6招养成自律好习惯
电视迷
【问题描述】
看电视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到底孩子该不该看电视,看多长时间,看什么节目呢?
5岁的小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游乐场都不愿意去。显然,小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近年来,有资料表明: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电视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患有这样症状的孩子,即使后来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常常表现为:长时间地看电视,否则就会焦虑不安,不关心周围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经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还自言自语等。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他们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看电视越多的儿童受到的影响越大。
这样的孩子性格孤僻,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易波动。由于缺乏学习能力,因此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心理解释】
爱看电视,似乎是孩子的天性。现在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后大多数时间就是看电视。当然,电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使孩子获得最广泛的信息和最现成的经验,可以教他们认知,训练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
但如果孩子长期与电视为伴,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它可能使孩子丧失主动思维的能力,在认知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变得非常被动,不爱动脑筋,这十分不利于孩子将来抽象思维的发展。
还有,有些孩子宁愿守在电视旁看那些并不适合他们的节目,也不愿出去和小朋友玩耍,即出现所谓的“电视孤独症”。有的孩子还可能由于长时间地看电视,出现头痛、眼痛、眩晕、视力下降、肥胖等问题。另外,长时间看电视,使孩子减少了和其他人的语言交流,这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
客观地说,孩子紧盯电视不放的坏毛病,是长时间以来呆板的生活模式所造成的结果,绝对不是用口头禁止、威胁就能把这个习性给扭转过来的,通常要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终止孩子对电视的长久观看,并以提高兴趣的策略让孩子多接触其他活动。当孩子感受到还有比看电视更有趣的事情时,才有可能将专注于电视的目光移开。
【纠正方法】
第1步:控制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周五、周六晚上可以看两个小时。
第2步:转移兴趣。丰富孩子课后的返家活动,户外休闲运动、课后学习等都很适合替代这段时光,只要父母肯花心思去安排,绝对能有效转移孩子对电视的兴趣。
第3步:分析原因。告诉孩子,久看电视,对视网膜、听觉的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4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少看电视,父母自己也要尽可能少看电视。
第5步:做好引导。孩子看电视时,父母至少一人陪伴,引导孩子看一些健康的节目。
第6步:活动代替。要引导孩子,电视节目虽好看,但读书更能增加知识和信息。对于肥胖的孩子,更应该减少看电视时间。允许他最多每天看电视1小时,当然最好能暂时停止看电视。用体育运动代替看电视,如跑步、跳绳等,如果父母能和儿童一起进行锻炼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