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社人、大水塅人
黄社旧时属故县都,故县在中县坪。現在属安定镇管辖。黄社原指官塘农场和上黄、中黄村的范围。是平江县最大的塅(平原),旧时讲“黄社大塅,三升糠头,烤出身大汗”,是个有田有土没有柴烧的地方。
六十年代初期在官塘农场五队(桐树园)住过两年,黄社在我儿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大塅一坦平洋,园田一排排,整整齐齐,机耕路笔直,水渠纵横交错,親像新农村。
黄社居民有三大族群,分别是袁、唐、李。袁家是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迁至浏阳的。至正元年公元1350年才七公,名步奇,号天禄,从浏阳迁平江安定袁家岭,为迁平始祖。现发展有7000人,平江有6000人左右,四大房,新房最为盛也。旧时袁家“文有三十六根自由棍,武有四十八只斜皮带(挎手枪的皮带)”的盛况。
唐姓系信阳郡,永平公为迁平始祖,是1100多年前从南京迁入平江虹桥的。700多年前十六世祖文忠公从虹桥迁至黄社,迄今繁衍生息了9000人左右。
李姓人丁最盛,在平江也属于第一大姓。在黄社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黄社三大姓在清朝时期为平江办过一件大事。
据《同治平江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十二月(1652年),流贼入寇县境,黄社村民率众击杀贼酋张兆隆、余党平。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清朝推翻明朝后,故明典史张兆隆,是明朝在平江县负责缉捕和管理监獄的官员,藏匿于县境山谷。听说献忠余党李定国伪称秦王,辄云为秦王委任县官,率贼入城。知县杨世增走通城(杨世增为清朝第二位平江知县),八月朝廷派大兵至湖南,乃遁去。十一月又纠合浏阳余党入寇,捉知县杨世增。侵民扰民,百姓无所适存。当时县里的生员(本地教官及学政称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李含章和侄子李特生和黄社袁、唐、李三姓民众,精选二千兵勇(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击贼平寇,与张兆隆决战,大获全胜。活捉张兆隆及其余党,斩之。迎知县杨世增以归,复位。
黄社袁、唐、李三姓的盛举浓墨重彩载入史册,难能可贵。由此可见黄社人团结齐心,敢于担当,敢于作为。以民生为重,顾全大局,以三姓之力解全县之危,方显三姓之实力,之担当,之男儿血性,至今天仍可圈可点。
而当时的杨世增知县,朝廷命官,第一次逃跑,第二次被俘,相比于黄社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民众。不是黄社人及时相救,知县恐怕命都难保。
由此使人联想到平江的民防与团练,平江人的保家卫国的方国思想以及兵寨斗争的历史都深深扎根于平江民众之中。平江安危,士民担当。其力量来自于民间,其精神来自于民众。
无独有偶,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教匪程庆瑞谋乱。程庆瑞居县东深坑塘(加义与长寿交界处),习白莲教,聚众为乱,甫出巢,里人萧、易二姓聚勇击败之,尽诛其党,逆产充公。《同治平江县志》如是说。
黄社三姓袁、唐、李有担当,大水塅萧、易两姓也敢作敢为。
白莲教是一种秘密流传的民间宗教,杂拜各种鬼神,是由摩尼教、弥勒教、道教和佛教等混合演变而成的。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主张“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从者甚众。主要在湖北、四川、陜西、河南等地活动。平江福石山至今还留有白莲教遗址。
大水塅如今叫新建村,現属长寿镇管辖,萧、易两姓族群为主。
萧家兰陵郡,在平江有1200多人,有一半居住在大水塅。迁平始祖德钦公,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江西南昌迁平江大水塅。生四个崽,分为四大房。一房在南江,一房在木瓜,两房在大水塅。大水塅有600多人。
易家太原郡,明朝宗朝公从江西迁岳阳,后从岳阳迁平江上塔市。生五个崽,本固在梅仙,本宗在大水塅,本家在岳阳,本林、本清在伍市。还有向家、岑川两支从汨罗迁入。共有易姓人口4000多人,在大水塅易姓400多人。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今的教科书说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者说是聚众作乱。农民起义有其革命性的一面,也有其破坏性的一面,成功的少,失败者多,即使个别的成功了也是一个封建王朝替代另一个封建王朝,换汤不换药。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聚众闹事无疑是一场灾难。
大水塅萧、易两姓族群见白莲教程庆程聚众起乱,危害地方,两姓联手,眼明手快,将其灭杀于萌芽,擒杀其匪首,缴纳其财产而充公,及时地制止了一场动乱。不能不说是为民除害,为地方当政者分忧。敢作敢为,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维护平江的稳定,保平江一方平安无疑是一大善举。理应记入史册,彰显后人。
黄社人、大水塅人临危不惧,临危不乱,族人团结,一呼百应,拉的队伍出,打的场面开,出以公心,除暴安良,其作为不仅仅是勇气可嘉,而是胆识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平江人崇文尚武、保家卫国的传统所形成的方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使然。
研究平江历史,传承平江文化。缅怀先人,向黄社、大水塅的先人们致敬。
2019年8月于平江六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