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视点 | 湖南省长江苏行,最看重啥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2月19日至21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率湖南省代表团,先后赴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考察。23日,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旗下时政微信公号“湘伴”发布推文《湖南省代表团的新年出省“首访”,含“德”量有点高》,文中点明:3天时间里,湖南省代表团考察了易福门电子、舍弗勒太仓工厂,参观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等。湖南省省长新年出省“首访”,为何含“德”量如此高?小编为您解读其中深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胜 朱江 摄
德国是湖南在欧洲最大的投资与技术合作伙伴。尤其是双方在汽车产业的合作持续深化,目前德国在湘汽车领域直接投资超8亿美元,占全部直接投资的五成左右,带动湖南汽车产业“驶”出加速度。
2月19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上海市市长龚正一行在易福门电子(上海)公司调研。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湖南如何在对德合作中更进一步?毗邻上海的江苏省太仓市素有“德企之乡”美誉。考察期间,湖南省代表团一行专门到太仓市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取经问道”。
2月19日,毛伟明与德国商会企业代表交谈合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太仓与德企的渊源,要追溯至1993年。因为太仓路边的水杉树,让克恩-里伯斯董事长斯坦姆直呼“像是回到了德国的黑森林”,于是这家占据全球汽车安全带卷簧市场半壁江山的百年家族企业在太仓投了50万马克“试水”,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太仓这个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00万的江南小城,吸引聚集德国企业550余家,其中包括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60余家,累计利用德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是中国德资企业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太仓究竟有哪些“独门秘籍”值得湖南借鉴?“湘伴”梳理了以下三点:
一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
2月20日,毛伟明在太仓娄江新城规划馆了解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对德合作之初,太仓高新区并非国家级高新区,无法给出“两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太仓的策略是以服务取胜,提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比如,从意向考察到落地,当地政府都会为每家德企分配一位会德语的联络专员。企业碰到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联络员。
此外,太仓还构建了覆盖德国全境的招商网络,包括“17驻德海外联络体系”,增强了与德国的商业联系。
不仅在工业领域吸引德企,还致力于为德国人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德国风情街、中德友好幼儿园等生活设施相继建成,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太仓视为“第二故乡”。
太仓的务实好口碑在德企之间口口相传。从第1家德企落户到第100家生根,太仓走过了14年;从第400家德企增长到500家,太仓仅用两年多时间。其中,首家落户的斯坦姆博士就成功“安利”了10余家朋友企业扎根太仓。
二是“拿来即用”的职业人才技能培训体系。
位于太仓市高新区的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学徒车间内,学徒在学习了解生产设备(2023年3月14日摄)。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对于德企而言,企业落地的一大难题就是很难找到“对口”的技术工人。
2001年,太仓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了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一边在职校学习,一边在企业进行实习。而双元制与普通职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定岗。学生在与心仪的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后,就已经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这种“一头连着职业学校、一头连着实训企业”的培养方式,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
三是“滚雪球”般的产业配套集聚效应。
太仓舍弗勒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来源:交汇点新闻
在太仓,流传一句话:“南京路上走一圈,就能配齐一套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一辆汽车的上万个零部件里,约七成都在当地生产,完善的产业基础是太仓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雪球效应”,是一家德企负责人形容大家相继落户太仓的词语。“比如,当一家制造企业决定在此地落户,就会吸引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跟随而来,汽车零件制造商的落户吸引了机床制造商,机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这位负责人介绍,“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德企的集聚效应和临沪沿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日益完备的制造业生态圈,使得德国企业不但不愿离开太仓,还带来了更多的德国专业服务企业,如管理、咨询和法律服务企业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湘伴”文中透露,不少湖南代表团成员告诉随团记者,此次考察所见所闻,都是可学可用的现成经验,明显感觉到开阔了视野,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了。
文字素材来源:“湘伴”微信公号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湖南日报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