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可能造成消极性后果? 水利专家反对修建,有何顾虑
#文章首发挑战赛#
文/枕上胥史
编辑/枕上胥史
“洪水险滩”,三峡大坝未修建前的印象就是如此,长江三峡上游路段地形非常险峻,来往商船过此段十分费劲,经济贸易受限,尤其是在雨季汛期,没有大坝调节水量,中下游经常出现洪涝灾害。
修建三峡大坝迫在眉睫,1994年的一场会议上,却有九位重量级专家拒绝签署同意书,这是为何?
不论是从经济还是治水来看,修建三峡大坝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这九位专家不仅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学术知识,又为何看不到修大坝的利处呢?
两次搁置一朝搬迁
这九位专家的担忧非常现实,在三峡大坝周围大约有113万户居民,要修大坝,这些人怎么搬迁,搬到那里去,如何安置?
光是组织居民移居就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在国家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个数量确实异常庞大,国家财政能不能承担起巨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就是环境忧虑,长江上游是很多洄游产卵鱼群的必经之路,修建大坝该如何平衡生态关系。
除此之外,中下游的水域环境也会被影响,长江两岸洪涝灾害减少人口必然会增加,发展破坏长江两岸的自然环境,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会加重。
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快速奔跑阶段,对电力需求非常高,但在计划书中,三峡大坝的周期长达十多年,再加上移民所需的财政支出和建设支出,这笔账算下来属实不划算。
于是在七大会议上,郭来喜、侯学煜、方宗岱、何格高、覃修典、李玉光、廖文权、伍宏中、黄元镇九位专家拒绝签字。
这也是中国就三峡问题上的第三次建设会议,最后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敲下了“开建”的第一锤。
早在1920年,孙中山先生就曾发表过关于三峡修建水坝的文章《建国方略》,为此他还组织了一支留学归来的专家和学者考察当地情况,这场考察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王朝倒下,中国亟需一支领导队伍,美国虎视眈眈想以掐住三峡命门来控制中国经济,最后由于国民政府内乱结束了首次勘察。
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峡大坝再次开启修建的苗头,由于长江各地区水库修建治标不治本,洪水频发,毛主席率先组织水利学者再次进行会议讨论。
毛主席就修建三峡大坝提出了三个问题“是否会造成泥沙淤积、能否承受核打击、国力能否承担?”
结果最后发现,修建大坝是可行了,但是国家根本没有技术和能力承担得起。于是第二次修大坝的方案再次被搁置。
直到七大会议上第三次终于通过,这场浩浩荡荡的大坝工程开始修建了。在修建方案中,大概有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大坝辐射受益范围,113万左右的居民搬迁,移民投入费用530多亿。
从1992年批准开始,三峡十余年的移民工作也着手实施,当时搬迁途中还有这样一首诗“三峡百万大移民,为修电站作牺牲......坚定信心出夔门,相信政府安得稳。”
撸起袖子加油干、百年梦想千秋业
十余年移民的过程中,专家团还记录三峡大坝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将一些重点鱼类列入修建保护对象。
考虑到一些洄游鱼群的繁衍方式,在大坝设计时还专门在两边设立了阶梯式的洄游通道。然而在修建好后两边的洄游通道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毕竟鱼群数量庞大且没有人类修建设施时的智慧,这条洄游通道的用处没有充分被利用。
洄游通道没办法解决鱼群的繁衍问题,一些鱼类因此逐渐减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只能人工参与养殖、制造洪峰等各种措施帮助鱼群繁衍。
可即便是人工介入,也没办法阻止洄游鱼群的相继灭绝,尤其是长江白鲟,数量日渐稀少,再加上人类工业环境污染,鱼类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恶劣。
但是作为长江水系源头,三峡大坝掌握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命门,除了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在修建时也要考虑到战争因素,早在毛主席领导时期的专家团队就曾无数次推演建设大坝的军事防护工程。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改进,一般的大炮轰炸对于现在的三峡大坝不起任何作用,除此之外,附近来修建了军事设施以保护大坝安全,即便是战争也能做到安全防护。
为了解决泥沙淤积,大坝底部设立了排沙口,顶部设计了泄洪口,坝体全用混凝土浇筑。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竣工,这场耗时数年的工程终于宣告结束。大坝总体长2309米,宽185米,不仅有阶梯式升船机,解决商贸等船只通航问题,最高可承受3000吨级的船只规模。
电站建筑更是规模宏大,电站装机容量2250千瓦,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是我国发电量最高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
大坝建成之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明显减少,在这之后,经济确实开启腾飞阶段,可以说三峡大坝再晚几年修建,我国的经济就要再晚几年发展。
1993年,当时决定修建时准备开工前,这九位专家曾坚持要延缓建设,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这些“反对”言论最终随着大坝开工逐渐消失。
结语
正式因为有这些专家,大坝在修建时也更加的客观的考虑到方方面面,总的来说,三峡大坝的修建有利有弊,目前看来,大坝的修建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在这场三峡大坝的“辩论赛”中,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各位专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所以也不存在谁对或者错。
在这十余年的建设中,数万的工人顶着各种恶劣环境施工也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三峡居民为了配合工作搬离了世代生活的土地,同样是“舍小家、为大家。”
只是出发点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一样罢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