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专列 | 经典战术-游击战
军队经典战术
游击战
游击战是一种作战方式,需要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这五项基本原则。这种游击作战方式可以在战争中,可以最大限度保存己方实力、打击敌方士气。
其实游击战早在世界战争史上就有出现,如汉初的游击将军、中国的农民起义、外国的抗英游击战等,但都是正规战争中的“突骑兵”,当不了战争的“胜负手”
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总结形成了《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游击战才正式在战争战法中留有一席之地。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走进那个浴血革命的时代。
No.1
土地革命战争初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力量十分弱小。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的进攻,各地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先后转入农村,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游击战,实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8年1月,毛泽东总结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和当地农民武装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作战原则。
毛朱领导的红4军就是依靠游击战作战原则,连续打破国民党的“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同年11月,毛泽东在红4军代表大会决议提出:“遇小敌则以主力迅速消灭之,大敌则用群众力量四面包剿,使其疲于奔命,然后用主力袭击消灭之,红军竭力避免硬战”。这些总结概括实战经验所得出的正确认识,为红军游击战争规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和策略。
No.2
在“反围剿”中总结经验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实行“攻势的防御”方针,以主力出击赣南,以期通过内外线配合,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重兵“会剿”。
据此,红4军以盘旋打圈子的战术与跟踪追击的国民党军周旋,将走与打结合起来,于2月10日在大柏地歼灭跟追的国民党军第15旅大部,扭转了被动局面。此后,红4军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
4月,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对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作了全面总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 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展是一天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力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
No.3
其他红军纷纷学习效仿
红4军的游击战成效显著,其他地区红军也纷纷学习,总结游击战经验。
1929年8月,红5军军委总结一年来的游击斗争经验提出红军在现时的游击战术,务须按照地形敌情而采取适当的集中与分散来应付客观环境较为妥善,不宜呆板采用何种方式。”
赣东北红军在与“驻剿”的国民党军作战中,于1929年底总结提出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的游击战术。
各地红军根据当时的斗争情况,总结游击战作战经验,而且红军已经注意发挥人民群众在游击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具有了人民战争的思想。
各地红军依照这些战术思想,在与国民党军的作战中不断取得胜利,使部队和游击战争得到不断发展。
No.4
游击战作战原则
在红军游击战争中,毛泽东、朱德总结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红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依托苏区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避强击弱,按照战场的实际情况,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作战的胜利。
以“十六字诀”为代表的游击战作战原则,是红军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作战胜利的一个法宝。
游击战不是游而不击、也不是击而不游,要将打和跑结合起来。
游击战不止对红军夺取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还在后续抗日敌后战场上推陈出新。
出现了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等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战法,下期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些出名的游击战法。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