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3区1市4县城区卫星图,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茅箭区
茅箭区是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县级区,位于十堰地区中部。东起十堰经济开发区,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相邻;西大致沿市中心四方山——笔架山——牛头山东北西南一线,与张湾区相连;南达大川镇与房县毗邻;北到五堰街道,与张湾区汉江路街道相邻。
截止到2013年,茅箭区辖2个乡、1个镇、3个街道,另设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5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2公顷。户籍人口27.3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82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含白浪街办)39.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8‰,同比增长7.52个千分点。
茅箭区已经成为了十堰市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体育教育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加工销售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汽车车桥生产基地和东风公司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基地。也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茅箭区退出贫困县。2019年7月,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张湾区
张湾区是湖北省十堰市市辖区,依堵河,临汉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发祥地,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称为中国“卡车之都”,是十堰市最大经济体。辖2乡2镇4街道和1个省管经济开发区,面积65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人。有汉十高铁、襄渝铁路、316国道、209国道、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内旅游景区有东风汽车工业旅游区、四方山生态公园、黄龙滩工业生态旅游区等。
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张湾区退出贫困县。
郧阳区
郧阳区,原名郧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以原郧县的行政区域为郧阳区的行政区域,郧阳区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金沙路1号。2014年12月17日,郧县正式撤县更名为郧阳区。截至2014年9月,郧阳区辖16个镇,5个乡,1个林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
郧阳区纵跨北纬32°25′至33°16′,横贯东经110°07′至111°16′。南北宽92公里,东西长108公里,两头宽,中间窄,形若金鱼,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
截止到2013年,郧阳区共发现各类矿产40余种,其中20种矿产探明储量。矿产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约2450亿元以上。林面积186.92万亩,森林覆盖率32.3%,林木积蓄量157万立方米。耕地面积60万亩,生产木瓜、柑桔等。郧阳区文物古迹有梅铺猿人遗址、安城古铜矿遗址、韩家洲遗址、青龙泉遗址、郧阳府学宫大成殿等,同时还走出了杨献珍、李洪波、梅洁、张幼云等名人。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丹江口市
丹江口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十堰代管,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
丹江口历史文化比较悠久,老县城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时全部淹没,现址依坝建城,因地处丹江汇入汉江的口子处而得名;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江口水库。
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20个镇(办、处、区),总人口46.3万。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武术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旅游名片、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14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0.89亿元,工业总产值34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9亿元。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079.18万美元。全年接待游客1491万人次。
郧西县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汉江中上游北岸,正东及东南与十堰市郧阳区接壤,东北、正北、西北、西南、正南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毗连。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地扼秦楚要冲,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郧西县版图面积3509平方公里,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55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郧西县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委会,20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42万人(2015年),其中农业人口42.47万人。
县建制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7年11月郧西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1987年,国务院确认郧西为革命老区县;2001年,被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竹山县
竹山县,古称“上庸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县城东北距十堰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武汉市638公里。面积3587.8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辖9镇8乡279个村,2016年人口51万人,有汉族、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等8个民族。
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69631.38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975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7223.05万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313433.33万元,增长9.0%。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竹溪县
竹溪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总面积3279平方千米。
竹溪境内山川纵横,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76.8%,植被覆盖率83.9%。境内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境内拥有维管植物204科1043属3310种,被著名的植物学家吴钲镒教授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竹溪是矿产资源储量大县,有国家战略性矿产储备资源稀土和铀矿。是庸巴文化的发祥地;梅子垭茶、彭裕沟大米、慈孝沟楠木曾作为古代宫廷贡品,成为“三贡”产地。“山二黄”、“竹溪蒸盆”分别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溪境内有中国中东部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十八里长峡;有关垭楚长城遗址;有明嘉靖年间的“采皇木”摩崖石刻;有秦巴古盐道。
2018年,竹溪县下辖11个镇、4个乡,另设有2个茶场、1个农场、1个原种场、1个鱼种场、1个种畜场、8个林场、1个管理局 。2017年,竹溪县常住人口31.6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38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30.8:43.0:26.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4757元。
房县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截至2012年,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1个国营林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