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苏联挖穿地球计划中止,12262米深处究竟发现了什么?
1970年,苏联启动了科拉超深钻探计划,通俗点说就是他们要挖穿地球!
项目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持续了24年,最初计划挖到15000米。
然而,钻孔深度达12262米时,项目却戛然而止,很快钻孔就被封闭,设备也被拆除。
媒体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科拉钻井录到了来自地狱的尖叫声!”
科拉超深钻探计划为什么会突然停止?他们到底挖到了什么?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科拉超深钻探计划
1957年10月4日,当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时,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惊。
美国随即加大了航天投入,双方的竞争如火如荼。
就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太空之际,苏联悄然酝酿着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向地球内部进发。
1970年,在列宁格勒科学家的倡议下,苏联政府批准了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
他们要在科拉半岛钻探一个超深钻孔,项目设定的目标深度是15000米。
科拉超深钻探计划人员
这个计划的提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一窥地球内部的真实面貌。
但是,这项工作的挑战同样巨大。
地球内部的结构复杂多变,从地壳到地幔,再到地核,每一层都蕴含着无数未解之谜。
其中,莫霍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目标之一。
科拉超深钻探计划
这个界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被认为是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关键。
但莫霍面的深度变化范围很大。
在海洋底部,它相对较浅,约为5公里;在大陆下方,它则很深,最深可达70公里左右。
不同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不同的地质构造、岩石组成和地球物理环境。
这使得研究人员难以用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准确地探测到莫霍面的具体位置。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而科拉超深钻探计划的目标,就是要穿透这个神秘的界面。
科学家们选择了科拉半岛作为钻探地点。
科拉半岛位于俄罗斯最西北部,靠近芬兰和挪威边境,是巴伦支海和白海之间的一个半岛。
这里的地质条件有利于钻探,而且可能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
1970年5月24日,在科拉半岛的一片荒野上,钻探工作正式开始。
勘测人员
刚开始的时候,钻探进展十分顺利。钻头以惊人的速度向下推进,每天都能带来新的发现。
地质学家们如获至宝,仔细研究着每一块岩芯样本,希望从中找到地球演化的秘密。
到1983年,钻孔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000米深度。
苏联科学家们意气风发,他们坚信,再接再厉,一定能够突破莫霍面,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
钻洞
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2024年11月5日发布
项目被迫中止
然而,随着钻探继续深入,困难也越来越多。
当钻头突破12000米大关时,地下温度也超过了300°C,远远高出最初预期。
高温不仅使设备性能下降,还导致岩石变得异常坚硬,增加了钻探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苏联科学家们开始了一场材料革命。
进入钻洞
传统的钻头在极端条件下很快就会磨损或变形,因此他们不得不研发新的合金材料。
冶金学家安德烈·索科洛夫提出了使用钛合金的想法,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和抗腐蚀性能。
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新型钻头终于问世,大大提高了钻探效率。
但是,高温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科拉超深钻探工程外观
随着深度的增加,冷却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常规的冷却液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很快就会蒸发。
项目组不得不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冷却液,它能在300°C的高温下保持稳定。
就在科学家们为技术难题绞尽脑汁时,大自然也给了他们一些意外的惊喜。
洞口
在6000米以下的深度,钻头突然遇到了液态水。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因为按照传统理论,如此深的地方不可能存在液态水。
这就像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它彻底改变了科学家们对地壳结构的认知。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接近12000米的深度,钻探队发现了高含量的金矿。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这一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苏联政府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考虑增加项目资金。
就在科学家们为这些发现欢欣鼓舞时,项目却开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钻孔深度达到12262米时,钻探进度突然放缓。
洞口
钻头频繁损坏,有时一天只能前进几厘米。技术瓶颈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尽管科学家们不断改进设备和材料,但地下环境的恶劣程度似乎总是超出他们的预期。
钻杆在极端压力下开始弯曲,有时甚至会断裂。
每次更换钻杆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大大降低了钻探效率。
钻头示意图
与此同时,经济因素也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深度的增加,钻探成本呈指数级增长。每向下钻进一米,所需的资金就会翻倍。
而此时的苏联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的推行,国家的资源开始从大型科研项目转向更紧迫的社会经济问题。
从1984年起,科拉超深钻探项目的资金开始逐年减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家们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继续工作,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研究进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后,情况更加恶化。
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如此昂贵的科研项目。
许多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前景,有些人甚至离开了项目寻找其他机会。
科拉超深钻探工程
留下来的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新技术和方法,希望能突破12,262米的深度,但收效甚微。
在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努力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继续深入钻探的代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可能获得的科学价值。
因此,在1994年,俄罗斯政府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终止了这个历时24年的项目。
虽然未能达到最初设定的15000米目标,但12262米仍然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里程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下探测的未来展望
科拉超深钻井项目虽然已经结束,但它所引发的神秘传说却经久不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地下一万两千米处传来的奇怪声音的传闻。
1989年,一则惊人的新闻在西方媒体上流传:科拉钻井录到了来自地狱的尖叫声。
“那声音让人毛骨悚然,就像成千上万的灵魂在痛苦地哀嚎。”
废弃后的科拉超深钻孔“井口”
这则新闻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甚至有人声称这是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但是,真相往往没有传言那么戏剧性。
项目的实际参与者们纷纷站出来澄清,否认了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
“我们确实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地质学家伊万·彼得罗夫解释道,“但那很可能是地层运动或者钻井设备造成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
科学家们指出,极端环境下的声音传播可能会产生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但这些都有其科学原理。
尽管如此,这些神秘传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公众对地球深部探索的兴趣。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21世纪,地球内部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科拉超深钻井项目虽然结束了,但人类探索地球深部的脚步并未停止。
科拉超深钻孔工程
美国的“莫霍钻”计划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虽然该计划最终因技术和资金问题而搁浅,但它为后来的深钻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德国和日本也相继开展了自己的深钻计划。
德国的大陆深钻计划(KTB)虽然深度不及科拉钻井,但在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科拉超深钻孔工程的外观
日本的“地球”计划则将目标锁定在海洋地壳,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质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合作在深层钻探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汇集了全球科学家的智慧,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探索地球奥秘。
在这场全球性的探索中,中国也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深采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深层和超深层油气勘探成为了必然选择。
为此,中国在钻探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例如,“地球CT”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下资源探测的精确度。
在四川盆地的涪陵,地质学家们找到了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开发方法,开创性地开发了亚洲最大的页岩气田。
页岩气田
展望未来,突破12262米深度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新材料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钻探系统的开发,都为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同时,深部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不仅包括传统的油气资源,还有地热能源和深部矿产资源。
但是,随着探索深度的增加,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深层探索不应以牺牲地球的未来为代价,我们必须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科拉超深钻孔工程
结语
人类对地球深部的探索仍在继续,每一次尝试都在推动科技的进步,拓展我们对这个蓝色星球的认知。
正如科拉超深钻井项目的参与者利斯岑科所说:“我们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好奇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谁知道我们还会在地球深处发现什么样的奇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等待着下一代探索者去揭晓。
科拉超深钻孔“井口”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2024-11-05——《突破地下万米!“人类挖穿地球,还需要多久?”》
澎湃新闻-2021-02-02——《人类可不可以钻透地球,打一条地球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