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十大洞天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除此之外,道教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王屋山洞-第一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又称小有清虚之天,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此山主峰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并有众多道家人物在此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也曾游览于此,留下诸多名篇佳作。
委羽山洞-第二洞天
大有宫
第二委羽山洞:又称大有空明之天(空,一作虚),位于浙江省黄岩区委羽山。此山谷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东北有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道书称此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相传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驾鹤飞升之时,片片鹤羽委坠此间,故而得名。
第三西城山洞:又称太玄总真之天,关于其具体位置说法不一。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今考紫柏山五云洞石碑“周曰西城,韩曰紫柏”,以及张良庙内碑刻,认为第三洞天即西城山洞的遗址可能位于紫柏山附近。
第四西玄山洞:又称三元极真之天,关于其具体位置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另一种说法是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的西玄山桃花谷;还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是,西玄山洞位于徽州、杭州、睦州三地交界处的昱岭关附近,具体在古歙州、睦州、杭州三地共同发祥地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这里被认为是西玄山洞天的所在地,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
在道教信仰中,这里是高人隐士修炼、习武的圣地,也是众多道教经典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西玄山洞天,周回三千里,有6甲48塘、6座山脉、36道石门围绕着主峰搁船尖(覆船山)。这里日月并不东升西落,总是光辉照耀,朗接太空,昼夜通明,四季如春,形成长春之境。
青城山
青城山洞-第五洞天
第五青城山洞:又称宝仙九室之天,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山状若城郭,终年常绿,故名“青城”,有“青城天下幽”之誉。自东汉末年张道陵于此修炼得道后,渐成道教重地。
赤城山洞-第六洞天
第六赤城山洞:又称上清玉平之天(或作上玉清平山洞天),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赤城山。赤城山海拔306.5米(也有说法为338.8米),山体为丹霞地貌,是风化侵蚀而形成的汉茅真君曾隐居于此,三国吴时葛玄也曾来修炼。
罗浮山洞-第七洞天
岭南第一山
第七罗浮山洞:又称朱明耀真之天(耀,一作辉),还是第三十四福地,位于广东省增城和博罗两县之间的罗浮山。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晋代葛洪曾携带家眷在此辟山筑庵,建炼丹灶,并在山上度过了7年“神仙丹鼎”的生活。
上清祖庭-第八洞天
第八句曲山洞:又称金坛华阳之天,还是第一福地,位于江苏茅山。茅山是我国道教圣地之一,被道教称为“上清宗坛”,它源于秦汉,成于齐梁,兴于隋唐。西汉初年,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于此修炼成仙,后世称“三茅真君”,茅山也因此得名。
林屋山洞-第九洞天
第九林屋山洞:又称左神幽虚之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位于江苏省吴中区。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称龙洞山。
括苍山洞-第十洞天
第十括苍山洞:又称成德隐玄之天,位于浙江省仙居和临海两县之间,是浙江名山之一。史书载,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
历史上,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苍山、风车山。括苍山,以其博大、险峻、奇秀,吸引了众多道者的驻足。南朝齐梁年间,著名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曾在遗址犹存的“灯坛架”隐居,在“大楼旗”结炉炼丹、采药著书。还有“天险西关障,峰峦气象雄”的仙人基、道场基、道人寮等道教遗址。
这些洞天福地不仅是道家修行的重要场所,也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赋诗。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超凡脱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