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乩"不读zhàn,也不读luàn,那它的正确读音是?
春节刚过的那段时间,经常会刷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方迎神驱鬼的视频,视频中的年轻人一般头上绑一条红布,表情狰狞,拿着一把香蹦蹦跳跳,手舞足蹈,有还会嗷嗷大哭,看这场景我不禁纳闷他们怎么了,打开评论,原来他们是乩童,被神灵上身了。
那么对于这个"乩"字,想必你和我一样,心中顿时升起诸多疑问:这个字该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乩"字背后的奥秘。
一、"乩"字怎么解释
1。本义指鬼神附体,替人占卜吉凶祸福。
《辞海》中解释道:"乩,原指巫觋通过法术,请神附体,以口说鬼语传达吉凶祸福,犹言'问卜'也。"可见,"乩"最初是指巫师、觋人请神降临,替人占卜的一种行为。
2。引申为迷信的巫术活动。
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中写道:"愚民惑于巫觋,信其'乩'语,实乃荒诞不经之谈。"在此,"乩"已经泛指各种迷信的巫术活动,含有贬义。
3。特指乩童、乩身。
明代万历年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记载:"杭俗好祀神赛会,多请'乩'为之,谓能通神明,传语问事。"这里的"乩",特指充当巫师角色的乩童、乩身。
二、"乩"在古代的实践运用
1。问卜决策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意伐陆浑之戎,特意请巫师占卜吉凶。《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王使视梦于太卜,曰:'吾以伐陆浑,何如?'太卜'乩'之曰:'利。'"乩卜结果显示伐陆浑有利,楚庄王遂决定出兵。
2。医疗活动
汉代,巫术与医疗关系密切。东汉末年,华佗精于医术,传说他常常通过"乩"的方式,请神指点施术。《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华佗尝'乩'而问鬼,鬼言可刳剔积聚。"
3。祭祀科仪
在古代,巫觋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他们通过"乩"的形式,象征神灵降临,主持祭祀仪式的进行。南宋郑樵《通志·乐略》中写道:"巫所以'乩'神御众,而行礼乐之仪。"
三、从"乩"看古代巫术文化
追根溯源,"乩"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巫术文化的盛行。
在先秦时期,巫觋地位崇高,备受统治阶层的器重。《国语·鲁语下》载:"乃立大巫,以达天神之命,通鬼神之情。"巫觋因能通神明而成为天地人神沟通的桥梁。
进入两汉,巫术依然广泛存在于民间。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就吸收了很多巫术因素,崇奉"乩"的做法。《后汉书·张角传》云:"故常聚徒众,夜书写符书,'乩'而歌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盛行,巫术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南朝宋王玄谟在《庾子山集序》中说:"惟江左数郡,号称神迹,时有高阳子梁子方等,精于巫祝,'乩'召之术。"此时的"乩"之风愈演愈烈。
直到明清时期,巫术虽已日薄西山,但"乩"的做法仍在民间流传。《聊斋志异》中多有乩童登场,可见其在晚明的盛况。
四、"乩"字的形音演变
从字形上看,"乩"左右结构,左边是"占"字头,表示占卜问卦;右边"兄"是声旁,表示读音。
西汉隶书"乩"字基本定型,形体略有变化,但结构未变。宋代《玉篇》将"乩"列在"占"部,说明"占"已经成为"乩"的部首。
至于读音,"乩"在古代韵书中读如"将"。《广韵》载:"乩,子良切。"反切上字"子"读如"将",是"乩"字的正确读音。后世读音受"占"和"兄"的影响,才讹变为zhàn或luàn,非传统读法。
五、乩的正确读音
正确读音:jī
部首:占
结构:左右结构
六、结语
"乩",作为古代巫术文化的产物,曾在中国有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个字,不仅见证了先民与神灵沟通的渴望,也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乩"这个字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的反思。
作为现代人,对待"乩"之类的巫术,既要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又要以包容审慎的目光,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愿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