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分给老三一间破平房 老三含泪收下不争辩 昨天他捐一所希望小学
人们常说,一个家庭的和谐,往往取决于父母如何分配财产。可现实生活中,为了几间房子几块地,多少手足反目,多少父子成仇。然而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却有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是长乐县城关镇的居民,在这住了大半辈子,街坊邻里的事情都门儿清。县城就这么大点地方,谁家添了个孙子,谁家盖了新房,转眼就传遍了。最近街坊们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就是刘老支书家的事。
刘老支书是我们这片儿的老人了,年轻时候是村支书,为人耿直,办事公道。他家三个儿子,老大刘建国在县医院当医生,老二刘建军跑运输发了财,最小的老三刘建民在镇上教小学。说起这刘家三兄弟,那可真是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刘家的老宅子在县城最繁华的正街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盖的,红砖大瓦房,占地足足有480平。那时候刘老支书刚当上村支书,手里有点闲钱,就盖了这座房子。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这片地方竟成了县城最值钱的地段。
去年开始传消息说这片要拆迁,补偿方案优厚得很,光刘家这块地,能分到两套商品房加现金320万。街坊们都说刘老支书家有福气,不过那时候刘老支书已经病得不轻,整天躺在床上,也不怎么说话。
刘老支书的老伴是个精明人,当了一辈子村会计。平日里最疼老三刘建民,因为老三孝顺,从没出过远门,一直陪在父母身边。老两口有个头疼脑热的,老三媳妇二话不说就往家里跑。可老两口对于拆迁后房子怎么分,从来不说一个字,打死也不说。
去年腊月,刘老支书走得很安详。临走前,他让村里的老书记拿来纸笔,写了一份分配协议,盖了手印,让老书记收着,等开春拆迁的时候再打开。这事让刘家三兄弟都有些忐忑,谁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安排的。
开春后,拆迁的事情定了下来。老书记请了律师来,说要当着三兄弟的面宣读分配协议。那天,律师打开协议一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刘老支书只给老三留了一间40平米的老平房,其余的房子和补偿款,全部分给了老大老二。 那封协议念完,屋里安静得能听见苍蝇飞的声音。老三刘建民坐在那里,脸上的表情跟平常一模一样,仿佛被宣读的不是他家的分配协议,而是别人家的故事。老大老二的脸上倒是有点尴尬,毕竟这分配也太不公平了。
老三没说什么,拿起笔就在协议上签了字。他媳妇小芳在一旁看不下去了,一把夺过笔就哭了出来:“这不公平,凭什么?就因为你是老三?就因为我们没本事?这么多年我们照顾老人,现在就分这么一间破平房?”
老三用那双教书人特有的温和眼神看着媳妇:“爸的决定,我认。”说完,他站起来,跟律师和老书记道了谢,就要往外走。小芳追出去,还在喊:“你就是个软骨头,这日子没法过了!”老三站住脚,转过身来:“信我,再等等。”
日子还得过。老三带着媳妇搬进那间破平房,天天骑着那辆掉漆的永久牌自行车去学校教书。平房年久失修,下雨天屋顶漏水,刮风天门窗作响。小芳心里有怨气,可看着老三从不叹气,她也就憋着不说。
老大老二倒是时常来劝老三把平房卖了,这地段这么好,随便卖也能卖个好价钱。老三就笑笑:“这是爸留给我的,我得好好守着。”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六月的一个早上。拆迁办来丈量那间平房,负责文物保护的张科长翻看老照片,突然发现这平房下面竟然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戏台子。那戏台是清末一个盐商捐资修建的,算得上市里的珍贵文物。
文物部门介入后,这处古戏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补偿方案重新核算,这40平米的破平房,补偿金额竟然比老大老二的还要高。街坊们都说刘老支书真有先见之明,把最值钱的留给了老三。
可老三拿到补偿后,既没买豪车,也没换大房子。他和小芳还住在镇上的老房子里,他还骑着那辆掉漆的自行车去学校。街坊们都说他傻,这么多钱不知道享受。
直到去年秋天,县里来了个调查组,事情才有了新的转机。原来这些年,老三一直在默默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那笔补偿款,他全用来在山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所学校正好建在他父亲当年当支书时最穷的那个村子。
这一下,当年的事情都明白了。原来刘老支书年轻时就一直惦记着那个穷村子的孩子们,每年都会偷偷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那里的贫困学生。他给老三留那间破平房,是因为知道只有老三能继承自己的这份心意。
希望小学落成那天,天气格外好。阳光照在红砖新墙上,照在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上。学校门口的纪念墙上,刻着刘老支书的一句话:“在这世界上,能让一个孩子上学读书,比让自己富有更有意义。”
老大老二站在那面墙前,看着这句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老大说:“原来爸早就知道,三弟最懂他的心。”老二掏出手绢擦眼泪:“是啊,这才是最值钱的遗产。”
街坊们都说,刘老支书真是高明,用一份不公平的遗产分配,考验出了儿子们的本心。可老三听了只是笑笑:“哪有什么考验不考验,我就是觉得,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