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为什么汉语中“算了”有作罢的意思?
732为什么汉语中“算了”有作罢的意思?
有网友说(为什么汉语中“算了”有作罢的意思? 算了不是计算了意思吗?怎么延伸出来作罢的意思的呢?逻辑脉络是怎样的呢?请汉语言大佬解答)
首先要说的是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乃至隶书时代还不知有汉,哪来“汉字”?所以“汉字”的说法不准确。
《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史官即是持中之人。持中之人所造之字即为中文。
中文是黄帝史官仓颉依鸟兽蹏迒之迹所造。依鸟兽蹏迒之迹即典范式样。简称范式。范式文字有六种构成方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为象宪象之形。
范式文字的意义来自于相与比述。 相与比述只有中正才能获得正义。所以中文是以中为指导思想来判断字义的文字。
有文字记载在周朝时就建立了中国。那时还不知有汉,汉在中国只是一个经历。到现在我们还是叫中国。甲骨文、金文、籀文皆不说字。所以我们的文字更应该叫做“中文”。
“算”是以竹为具计多寡数者。
“算”读suàn ㄙㄨㄢˋ。
由“竹”、“具”组合。“竹”在上位起主导作用,“具”在下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犹其叶如屮下垂个个纷披者是竹字之范式。“竹”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以竹计多寡之数者。器所备物之共置犹买卖若贝之通用率皆者是具字之范式。“具”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器所备物之共置者。“竹”、“具”组合导向了犹以竹为具计多寡之数者是算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核计,计数。
以核计,计数结束相与比述衍义:表示计算了。
以计算了引申相与比述衍义:表示那些都已经过去不必在计较。
所以“算了”就有“作罢”的意思。当然在表达这个意思时与语境相关联。
算:
《说文解字》:“算,数也。从竹、从具。”。
《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箁箬也。”。犹其叶如屮下垂个个纷披者是竹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具,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贝为货。”。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犹象右手重复取物之宪象者是又字之范式。
(
)、又两范式叠加:犹两手有所奉承者是廾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犹作为货币之海介虫壳者是貝字之范式。
廾、“貝省”两范式叠加:器所备物之共置犹买卖若贝之通用率皆者是具字之范式。
竹、具两范式叠加:犹以竹为具计多寡之数者是算字之范式。
“算”是以竹为具计多寡数者。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核计,计数。如:《说文》:“算,数也。”。《仪礼·乡饮酒礼》:“无算爵。”。《仪礼·丧服记》:“亲则月算如邦人。”。《仪礼·士丧礼》:“明衣不在算。”。《礼记·檀弓下》:“有算为之节文也。”。《论语·子路》:“何足算也?”。《儒林外史》:“只恐把铁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又如:算还(结算支付)、算尽镏铢(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算来(计算起来)、算刻(犹计算)、算定(经过计算而确定或断定)、算程(计算路程)。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推测、料想。如: 宋· 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又如:算来(推测起来)、算应(算定、料定)、我算你今天一定会来。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作数,承认其有效力。如:《儒林外史》:“你算是个甚么东西?”。又如:说了算。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归、属于、当作、认作。如:《红楼梦》:“你也算贫贱之交了。”。又如:功劳算你的、算作(当作)、算事(应作的头等大事)。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征税。亦指征税计钱多少的单位。如:算事(丁赋及徭役)、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算商(向商人征税)。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算命、算卦。如:算五行(算命。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成八个字,再用本干支的五行生克来推一生的命运)。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计谋、谋划。如:《列子·力命》:“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算之所亡,若何?”。《后汉书· 崔骃传》附崔寔《政论》:“荐勋祖庙,享号 中宗。算计见效,优于 孝文。”。又如:算计弗通(考虑不周、谋划失误)、算度(分析,判断)、算略(谋略)、算划(计划,谋划)、算部(指寿命)、算发(年龄不大而白发多)。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数目、数额。如:《交史·崔浩传》:“人畜无算。”。又如:算子(算筹。常用以计数或占卜)、算子般(如同算筹丢在桌上一般)、算筹(旧时计算数目所用器物之一种,其制甚古,以竹木或厚纸等为之,上记数字,用以布算)、算禄(寿数和禄位)。
相与比述衍义:通“筭”。表示计算用的筹码。如:《仪礼·乡射礼》:“一人执算以从之。”。《礼记·投壷》:“算,长尺二寸。”。又如:算子(竹制的筹)、算囊,算袋(旧时百官贮放笔砚等的袋子)、算器(贮放算筹的器皿、竹器)。